【古典音乐】卡洛斯·克莱伯《舒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作品》2004[FLAC+CUE/整轨]
无损音乐
无损音乐

【古典音乐】卡洛斯·克莱伯《舒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作品》2004[FLAC+CUE/整轨]

标签:

链接更新成功:2024/11/15

申明:
本站作为音乐资源收集网站,我们不提供任何音乐的上传、下载、存储、播放,版权归属原发行公司,本站只是兴趣及技术研究对音乐介绍、磁力链接、云盘、及种子缓存网站进行自动化及智能化匹配,其它相关问题请联系我们 858582#qq.com

【古典音乐】卡洛斯·克莱伯《舒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作品》2004[FLAC+CUE/整轨]
【古典音乐】卡洛斯·克莱伯《舒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作品》2004[FLAC+CUE/整轨]
【古典音乐】卡洛斯·克莱伯《舒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作品》2004[FLAC+CUE/整轨]


【古典音乐】卡洛斯·克莱伯《舒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作品》 2004 [FLAC+CUE/整轨]

专辑名称:Schubert、Brahms、Wagner
演奏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Wiener Philharmoniker)、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StaatskapelleDresden)
指挥:卡洛斯·克莱伯(Carlos Kleiber)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交响乐
发行时间:2004
发行公司:DGG
唱片版本:欧洲版
唱片编号:00289 477 5324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指挥大师卡洛斯·克莱伯率领维也纳爱乐乐团、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演奏舒伯特《第八交响曲》、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第三幕。

卡洛斯·克莱伯(1930年7月3日—2004年7月13日),二十世纪著名指挥大师之一,生于德国柏林,指挥家埃里希?克莱伯之子,人称小克莱伯。

小克莱伯永远不宣布他将要指挥什么,直到他到达排练现场前。乐团的日程表,只是简单地写明:节目正在安排中。在此之上,他要求音乐方面的绝对权力。他不仅会命令与他合作的所有人,而且如果事情不按照他的路数走,可能会马上离开。

1970年,他曾计划与意大利钢琴家米开朗杰利录制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两人在音乐会上有很好的合作,但在录音室出现了麻烦。蒙特卡罗歌剧院的指挥、EMI唱片公司的制作人JohnMordler回忆说:“录音前,大提琴首席问米开郎杰里,你喜欢什么速度?话音刚落,只见小克莱伯走了出去。等到这个突然事件结束的时候,他已经坐上了去慕尼黑的飞机。”

评论家一直在努力分析小克莱伯让人难以捉摸的个性,但是都得不到确切结论。小克莱伯经常会写一些注释送给歌唱家和演奏家给予提示。他不像一个态度严肃的人那样打拍子,一些乐队演奏员发现他的挥棒技术含糊而且困难,但是效果有惊人的活力和自发性。哈维·萨赫在《亚特兰大》杂志上(1988年2月)说:“小克莱伯的音乐制作经常被描写成狂想曲或者富有酒神意味,他真的把他的乐手带到自我放纵的边缘。努力去实现所有作品细节,然后再努力地删除所有的约束痕迹。……有时,在演出的狂热中,小克莱伯也失去了自我控制,达到了兴奋之极的边缘。”

小克莱伯只在他喜欢的时候指挥。他从来不接受采访,并禁止与其合作的公司出版他的传记信息。小克莱伯对新闻媒体的沉默和蔑视的原因在于,他对把自己与父亲对比表示反感。与卡拉扬这样的指挥不同,小克莱伯对于自己在公众面前演出魅力的多寡并不太关心,他更喜欢在慕尼黑郊外的家中呆着,那里有大量的书和唱片。卡拉扬曾经告诉英国作家理查德·奥斯伯恩:“他是一个我认为最值得敬佩的人。”多明戈说道:“他最后的六年一直在重新研究歌剧,学习更多的交响乐。我打电话给他说,‘CARLOS我们希望你出来,到华盛顿来。’可他说音乐会现在离他太远了……”

小克莱伯不可思议的性格是他的艺术的一个重要元素。按照威尔·克鲁切菲尔德的说法:“演奏者好像在与他的接触中感觉到了直率和脆弱,我们可以在演奏中听到它。”《观察家》曾评论说:“当他走上舞台,看起来很笨拙,好像为来到这里而道歉。但是一旦他举起指挥棒,所有的怀疑都远去了,接着音乐的魔术就开始了。”

著名音乐评论人威尔·克鲁切菲尔德在《歌剧新闻》(1990年12月22日)中这样描述卡洛斯·克莱伯:“他对自己指挥的作品进行彻底细致的研究,他躲避乘飞机旅行,他的录音很少,间隔周期也很长……听过他现场指挥的四部歌剧以及其他很少的录音后,我毫不犹豫地把他称作是目前健在的最令人满意的指挥”。

小克莱伯的指挥,比托斯卡尼尼要富有灵气,比富特文格勒要严整,比卡拉扬要丰厚。小克莱伯的指挥有力、新鲜、深刻、流畅、富于激情、具有生动的现代感。

小克莱伯成就的奥秘,一是过人的音乐表现力,二是对音乐的深深投入。多明哥在科文特花园剧院演出《奥赛罗》时对克莱伯有一段评论:“克莱伯吃透了这部戏,以致可以读穿谱子揭开作曲家内心深处的一切,把作品中包含的全部感情与冲突表现出来。然而,听起来却是如此自然、简单,经过悉心准备,得来却显得毫不费力。演出时,我们绝无重复之感,每晚的演出都有新的感受喷发出来。”

小克莱伯的指挥从结果上讲有力而和谐、深刻而自然、丰满而又纯净、流畅而又严谨,这一切是他通过事先和现场的深深的、专注的投入而实现的,当然,他的艺术理解力和音乐表现力的天赋则是其成功的保证。他的演出曲目也不很多,歌剧主要只有:《自由射手》、《茶花女》、《奥赛罗》、《艺术家的生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蝙蝠》、《玫瑰骑士》、《沃采克》。克莱伯是指挥歌剧的大师,他以忠实于原作而又常有神来之笔而为人们津津乐道。他强调音乐的线条与和声的变化,对作品的诠释总能有独到的见解,音乐评论家们认为是在其中运用了几何学的原理。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又被称为是“给古老的交响乐焕发出新生命的人物”。

美国音乐评论家迈克尔·沃尔什评论他指挥的音乐“既给人以欧几里德命题一样的清晰感,又给人以雷霆万钧般的紧张感,与其说是一个启示者,不如说是对作曲家写在纸上的作品不加夸张的再创造,这恰似复活的荷马来背诵《伊利亚特》一样。”小克莱伯录制的唱片数量不多,但几乎张张都精致、出色。可能正因为曲目、演出、录音较少,加上其极高的指挥水平和极为感人的演出效果,他成为欧洲最为抢手的指挥。

小克莱伯的指挥风格和特点确实是值得大书一番的,总的来说,他是一位非常富有修养的指挥家,他在指挥时,思路清晰敏捷,动作潇洒自如,不但有着极高的准确性和深刻性,而且还带有着一些轻松幽默的气质和自然的意境,他在指挥时能够很好地把握住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使之能够得到十分恰到好处的结合。他指挥的音乐,人们能够从中感觉到如同大海一般的宽大和宏大的气势以及强烈而辉煌的色彩。他特别注意音乐的线条进行和色彩变化,对于莫扎特以来的古典主义作曲家的作品,他非常强调抒情性的体现与处理,使之被表现的极为清晰、温和、自然和流畅。而对于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他则不放过每一细小的环节,使之得到极其精确和细腻的处理。有人曾经说过:“卡·克莱伯指挥的音乐每一个音符都充满着活力,使听众能够从音乐中感到一种坚实的力量。”

小克莱伯作为一名德奥指挥家,他对于德国古典及浪漫主义的歌剧及交响乐作品有着十分深刻的演释能力,纵观他的全部指挥曲目,总的来说,他对于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瓦格纳、理查·斯特劳斯及贝尔格的作品,有着十分精确和突出的理解与解释,除此之外,他对于威尔弟等意大利作曲家所创作的意大利歌剧及德沃夏克等斯拉夫民族作曲家的作品,也有着非常出色和令人信服的演释。

小克莱伯是一位及富创新精神的指挥大师,然而他的这种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将古典音乐升华到一个新境界的创新,关于他的指挥,美国音乐评论家迈克尔·沃尔什的话说得很好,他说:“卡·克莱伯指挥的音乐既给人以欧几里德命题一样的清晰感,又给人以雷霆万钧般的紧张感,与其说被人盛赞为一个启示录,不如说是对作曲家写在纸上的作品的不加夸张地再创造,这恰似复活德荷马来背诵《伊利亚特》一样”。小克莱伯正是这样一个为古典音乐注入新鲜血液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位毕生刻意追求的伟大艺术家,人们通过他指挥演奏出的音乐,不但体会出了一个杰出指挥家的深刻修养,同时也从他的身上感到了一种无穷无尽的音乐活力,就是小克莱伯所毕生追求的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吧。

========================================
舒伯特《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作于1822年,作者时年25岁,但直到43年后乐谱才被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公演。本交响曲唯有第一、第二两乐章拥有完整的曲谱,第三乐章只有九小节改编为管弦乐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钢琴曲谱的形态,第四乐章则连草稿都没有。但第一、第二两个乐章无论在形式上或感情处理上,都能搭配得天衣无缝,整个内容至此已表达得十分完整,再加任何诙谐曲乐章或终乐章,均有画蛇添足的感觉。所以,此曲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是完整无缺的,并因此而显得结构新颖,这恐怕是作者始料不及的。此曲不仅是舒伯特交响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浪漫音乐的一部绝世佳作。它抒发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忧伤情绪充满了整个乐曲。透明清纯、优美丰富的旋律,不加装饰和声和音色,这种作曲手法非常新鲜,这是此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的重要原因。

第一乐章,这是比较简单的奏鸣曲形式,引子是由低音弦奏出富有暗示性的旋律,名指挥家温加纳形容为“好像是来自地底世界的声音”。这段旋律,在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中都担任重要的角色。这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亮相,奏出一段极为低沉的下行旋律,包含了忧郁、压抑的情绪,又好像是作者在沉思,思考着一些不愉快的、难以解决或面对的事实。

接下来弦乐器共同奏出较为急促的的十六分音符,营造出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并以此作为第一主题的背景。在这种气氛的烘托下,木管乐器奏出了b小调的第一主题。这个主题听起来带有淡淡的悲剧色彩,给人一种沉重的、抑郁的感觉,像是作者的脑海里此刻充满着对现实悲观的思绪。圆号在第一主题的尾部吹奏出一个长音,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回响感。经过长音的回响与简短的发展,铜管乐器插入了一个过渡部分之后,接着在切分节奏的伴奏音型衬托下,G大调的第二主题的旋律由大提琴拉出。切分节奏让人之前那忧郁的情绪有所减轻,增加了一些轻快、明亮的色彩。第二主题的旋律有一种明显的舒伯特式歌唱性,如此的悦耳,表现出优美欢快的情感,像是作者此刻的心中又泛起一丝乐观的情感、美好的画面。

接着,由小提琴重复了一遍第二主题之后,整个乐队进入一小节的休止,随后乐队突然来了一次小爆发,奏出了两个阴晦的小三和弦,之后不稳定的增六和弦出现,紧张的气氛把第一小提琴逼上极高音区,第二主题进而得到发展。在木管奏出的切分音引导下,弦乐高低声部一唱一和,总体上又让人感觉到一种不稳定的紧张感,欢快的情绪不断被忧郁所压制。随后,第二主题继续接替上升的展开,好像快乐情绪在努力挣扎,并且最终渐渐地归于低沉。这就犹如作者的思绪开始在乐观与悲观之间不断盘旋,但寻求欢乐的欲望却始终无法抑制黑暗的现实对身心带来的重压。这时,突然迸发出一个b小调主和弦,属七和弦连接过后,就以上面所述的结构,发展地反复了一次,象征着作者的内心还在不断地起伏、斗争中。接下来,第一主题的初始低音第三次出现,以及乐队全体强力地奏出很长的一段从引子延伸出来的发展部分,频繁的转调将第一乐章的悲剧、压抑的气氛推向高潮。弦乐再次奏出了急促的十六分音符,铜管不断奏出强有力的长音,金属的音色如此震撼,弦乐与铜管乐的旋律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冲突,再加上急促连续的鼓声营造的一种沉重的背景,更渲染出高潮的气氛,让人的内心充满紧张感,无法稳定。

随后,弦乐的振弓渐弱和滑音使强烈的悲剧气氛有所缓和,并引导出了悠扬的长笛声,高潮就此弱化下来,第一、第二主题再次出现(第一主题仍用b小调;第二主题最初用D大调,之后用B大调),并且第二主题配器上又得到了改变与发展,表现出了一种内心挣扎般的情感色彩。乐章的尾声依然是第一主题的重现,依然是那么的厚重、低沉,让人感觉悲剧终究无法逃避。

第二乐章,为了满足E调铜管乐器的要求,该乐章特意采用E大调。整个乐章行如流水,布局和发展都舒缓自然。这一乐章的主题十分出名,是一个旋律优美的典雅主题,圆号、单簧管奏出和弦后,第一主题最初由第一小提琴呈现,把听众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充满幻想的意境。第一主题的中间部分是由木管乐器奏出的,加上了庄严的圆号和颇有分量的小号和定音鼓做伴奏,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主题用升c小调,听上去没有第一乐章的忧伤气氛,但弦乐的断奏依然是贯穿第二主题的不稳定因素。根据乐器逻辑顺序,作者省略了发展部,直接返回第一主题。再现部的调性布局与第一乐章类似(第一主题用原调;第二主题先用a小调,之后用e小调)。乐章的尾声出现了新的和弦,弦乐用很弱的力度奏出长音,似乎要进行到降A大调的时候,却返回了E大调,使人感到新奇。

===========================================
勃拉姆斯《e小调第四交响曲》作品98,是勃拉姆斯读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从中受到启发完成的,是作者最后一首交响曲,具有着成熟的热情和力量。这部作品是勃拉姆斯所写的四部交响曲中最伟大的一部,也是最伤感、最古雅的一部。其实在勃拉姆斯所有的音乐创作中,伤感的情绪随处可见,但在这部作品中,伤感成了主宰一切的情绪,它渗透于作品的每一纤维中。

该曲和作者其他三部交响曲在性格上迥然不同:第一,它具有前三首交响曲中所没有的忧愁色彩,即后人所说的“古典悲剧性”。其实在这以前,勃拉姆斯也常在他的作品中抒发忧愁的情思,但像该曲这样,以忧愁作为乐曲的基调,却属首次。它的第二特征是,全曲以“古老”的手法写成。当然,古老、典雅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所显示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该曲具有这些特征,所以一直未能得到普遍的理解。但该曲的深刻隽永,终于逐渐被听众所接受。该曲在勃拉姆斯生前,就已经常被演奏,而且经常博得满堂喝彩。

这是一幅宏伟的秋天图画,开始的主题沉长而复杂,就连19世纪后半期的作曲家也会望尘莫及。中间两个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从第一乐章到第四乐章的过渡,作品中有浪漫主义的倾向,有勇猛奔放的谐谑曲,末乐章还把我们带入一个巴洛可时期的艺术殿堂。这是勃拉姆斯深思熟虑的产物。

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e小调,2/2拍子,奏鸣曲式。音乐一开始,就由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相隔八度齐奏奏出了第一主题,这是一个充满伤感和沉思意味的抒情主题,在e小调上奏出,没有引子预先铺设任何情绪,超出了传统习惯中在大型作品前往往有引子拉开序幕的处理,这种开门见山的作法使音乐独具特色。

这个主题由三度下行的两个音在不同音高位置出现而连接组成,好像是对人生中一些问题的提问,而每一次小提琴的两个音提问结束,总要以木管乐器紧接回应,中提琴和大提琴则用一些上行的和弦分解进行作为陪衬。音乐发展过程中,节奏活跃,因素不断变奏反复,具有热情、紧张的特点,像是絮絮不休的对话。随后,连接部主题闯了进来,先由大管乐器豪迈地演奏,浑厚饱满的音色使人感觉到一个健壮的英雄在召唤,紧接着是乐队的全奏,显示出一股强大的气势,充满着战胜一切的力量。连接部的这个坚定的主题活跃于整个乐章,它出现了很多次,有时是明显的,有时是隐蔽的,尤其在展开部时出现较多,使音乐进行具有很强的推动力。

第二主题宽广、柔美,由大提琴和法国号奏出,相对第一主题来说,它展示了博大的胸怀:第二主题发展中,出现了由部分管乐演奏出的更为宁静柔和的旋律。在它之后,一个更明朗的大调插段把音乐导向了一个带有胜利号角的凯旋性高潮。突然间,忧伤再起,仿佛前面的胜利只是个幻想,一切回到现实,音乐重回第一主题。展开部主要用主部主题进行变化发展。在这里,勃拉姆斯采用了自己顺手的作法,将主题尽可能压缩,同时又作了各种新的结合,调性不断变化,让音乐进行变得非常紧凑,使听众感受到了悲剧性的各种滋味。再现部是猛烈的,乐队使用很强力度全奏,从而形成了整个乐章的高潮。在结尾时,采用复调写作中的模仿手法,加强了行情的主部主题悲剧的叙事性,预告了内心的大灾难。这个乐章,由伤感到悲剧的演变,显然是整个交响曲的基本发展线索的提示。

第二乐章,中庸的行板,E大调,6/8拍子,用省略了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写成。音乐开始就是第一主题,这个主题是一个以委婉的核心展开而构成的进行,先由法国号独白、然后用木管乐器在上方高八度的位置加强它:这支旋律,具有夏日美梦一般温柔和美妙,它使人们暂时忘却了所有的喧闹、动荡和疑问,忘却了压倒一切的蛮横力量,从而沉醉在明朗、宁静、温柔和沉着的气氛之中。在这里,勃拉姆斯以他平静而开朗的浪漫主义大师的心境,运用了十分简朴的素材,直接触及到了听众的心灵深处。

第二主题是一支感情更为深沉、诚挚的旋律,它很像一首宽广的圣咏,音调进行之中混合有愉悦和忧郁的成分,仿佛是对第一乐章所表现的悲剧故事的回忆。旋律由大提琴演奏,小提琴以装饰音型作为背景,犹如一层轻纱罩在维纳斯雕像上一样,音乐进行在深沉、静观和冥想之中,尽管第一乐章的号召性主题一度闯入,但只是一个小小的穿插,没能改变这个乐章所原有的情调。最后尾声中,弦乐器组的分奏使音响幅度加宽了,大有一种隐约、宽广、含蓄、力量的效果。
勃拉姆斯在这一乐章中,运用了弗利几亚调式,使听众能感受到匈牙利曲调的影子、乐队写法纯净,多用同种乐器的音色,使人们常常感受到单纯的音响,充分表现了作曲家一种纯朴的心灵活动。

第三乐章,谐谑曲,愉悦的快板,C大调,2/4拍,用奏鸣曲式写成。也许正因为勃拉姆斯前三部交响曲排除了古典传统的用谐谑曲风格写第三乐章,所以作为他一生中所写的最后一部交响曲势心要以传统的作法搞个实验,同时也想通过这样的作法反映一下自己的生活感受的另一个方面。这个乐章虽然属于激进的谐谑曲,但似乎与贝多芬力度强烈的诙谐曲还是有一段距离,它的总体情绪还是抒情性的。它反映的是类似民间街头的节日,充满喧闹和不可遏上的欢乐,具有一种沸腾的活力和奋激的热情,与前两个乐章及最后的乐章构成了极好的对比

音乐开始,第一主题由整个乐队奏出、具有粗犷的特点,加上定音鼓的轰鸣结束,很像是一支狂劲的农村舞曲在演奏,一群强壮的农人激奋地踏着舞步。在这段开始的主题旋律的配器方面,勃拉姆斯使用乐队的全奏,这是他几乎不用的手法,乐队还增加了短笛和三角铁,使音乐既有明朗而洪亮也有光辉的特点,另外也用了低音大管,使音响低音区饱满厚实。在音乐往后的发展中,很注意力度大与小的对比,一般来说,演奏音乐的乐器用的多,力度自然增大,表现众人一齐欢乐;演奏音乐的乐器用的少,力度自然减小,表现较少人、或单人、或双人的领舞;乐器不断更换,使音色变化丰富,展示了舞蹈场面中不同角色的不同性格;旋律在不同声部、不同音区的演奏,体现了舞蹈的不同层次。音乐表现了节日喜庆的热闹场面。

第二主题很优美,它典雅娇媚,俨然一首抒情歌曲。音乐总体发展先从缓和开始,逐步进入快速,定音鼓的滚奏作为背景,隆隆着响的声音使音乐越来越急促,法国号和大管先前还演奏一支充满浪漫主义幻想的旋律,接着,狂欢主题冲了进来,音乐在狂庆中终止,余音久久留在听众心中。

第四乐章,G大调,充满精力和热情的快板,3/4拍,用变奏曲式写成。这个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高潮乐章,它充分展现了交响戏剧的内容及其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在这里,勃拉姆斯采用了风格最古老的恰空(Cia-cona)即中世纪常见的“固定低音”,不免使听众吓了一跳,19世纪的交响乐中居然出现中世纪的东西!
他从北方的家乡带来吕贝克、汉堡教堂大风琴师布克斯特福勒、兰肯、巴赫等一班人那豪壮、富于幻想的高尚艺术,将之与维也纳精雕细琢的交响曲艺术结合在一起!要知道,这“固定低音”一连重复了三十次啊!这是勃拉姆斯的杰作。

“固定低音”主题开始由整个乐队的管乐器奏出,由于加用三支长号,音响显得极为宏大、森严。这样的旋律配以相应的和声俨然像支圣咏旋律,其中第五个和弦即在e小调音阶中出现升高第四级的不协和音(和弦配以重属七和弦),并且用定音鼓的轰鸣进行衬托,给人的感觉是主题本身的内容存在着矛盾冲突。从这个主题的句法来看,属于格言式的句子,完全符合(不如说是套用)19世纪和声的T →S →D →T 和声功能。

在整个乐章中,主题是严格反复的,音乐其他进行却有三十二次变奏,变奏和变奏之间过渡自然,使音乐连成一体。这三十二个变奏按三部曲式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3/4 拍子,由第一到第十变奏组成,采用小调,表现悲剧性的基本陈述。

第二部分转为3/2拍子,由从第十一变奏到第十五变奏组成,具有间奏性质,音乐情绪波动,特别是第十二变奏由长笛独白式的演奏,小提琴、中提琴和法国号以似连非连的和弦为背景,音乐表现出伤感的抒情情绪;第十三变奏到第十五变奏音乐在明朗的大调上,但不过是短暂的田园诗,其中第十四变奏的基本旋律,还使用了古老的萨拉班德舞曲的节奏,而这种萨拉班德发源于十六世纪西班牙舞曲,三拍子,重音往往落在第二拍,一般只用于慢乐章,勃拉姆斯也在表现辉煌的第四乐章用上了。

第三部分回到3/4拍子,由第十六变奏到第三十二变奏组成,这个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同时也闪现了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音调,甚至最后一个变奏相当于第四乐章的尾声。

这个乐章的音乐是勃拉姆靳极大的才赋的体现,这样悲剧性激情被勃拉姆斯有机结合在一起了,哀求、悲悼、绝望、期待、愤怒、骚乱汇集成交响巨流,戏剧情节的发展终于推向极端,从而到达一种毁灭性悲剧的大爆发。

小克莱伯指挥的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是每个乐迷必备的经典收藏,是DGG与克莱伯为数不多的精彩合作。在小克莱伯的棒下,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里那特有的孤寂与忧郁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小克莱伯的诠释,极其全面,也非常完美地展示了勃拉姆斯这部作品的成熟、深刻、力量、黯伤、悲观,以及那夕阳和秋风般的意蕴。“毕生追求尽善尽美的”指挥大师小克莱伯细腻而深入的演绎,带来人们所期望的一切。

==================================
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巅峰之作,它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并列称为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音乐作品,是音乐、诗、歌、心理、哲学、感官和理念的完美结合!

歌剧取材于中世纪最有名的哥特人浪漫传奇《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全剧从作曲到作词到舞台设置等各个层面,都是瓦格纳本人的创作,他作的歌词美妙如诗,与他的音乐是完美的交融。其次,音乐打破传统音乐谱曲的格式(音乐的句式和乐章的结构),引入全新的表达语言和语法,体现为主导动机(leitmotifs)的运用以及大量运用半音变化音程(halftoneintervals)制造不谐和音(dissonance),由此带来音乐的张力,这种张力在持续反复的假性尾音间隔(deceptivecadence)预期中持永无完结状况,这种未完成状况持续全剧,直到剧终伊索尔德死在特里斯坦身边那一刻才由管弦乐定音“解决”。瓦格纳在其他歌剧中也用过主导动机,但在《特》剧中,主导动机与没完没了的张力相结合,是一种特殊的体验。与古典乐中的主题及其变奏的概念相比,主题是古典乐既定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瓦格纳的主导动机就是结构本身的灵魂,因此比主题更能自由发挥且贯串音乐的整体而非某个乐章。

瓦格纳自己所说,此剧是“音乐的视觉形象。”它打破了传统歌剧中音乐与戏剧的界限,消除了管弦乐和歌唱之间的分野,摈弃了歌词与音调的分工,去除了咏叹调和宣叙调之间的划分,将所有这些表现样式相互交织演变、化成浑然成一的有机体。

全剧的音乐美妙绝伦,序曲一响顿觉振翅飞向云端,近四小时音乐张力层层起伏推进似催眠令人如酒后迷醉漫步云间,到《爱于死》最后定格之音,感情上经历的极致投入令人在哭与笑之间麻木。整部剧给观众一种全新的心路历程,让人在音乐中经历天地时空、呼吸山水日月、体验感情的起伏激情的焰火。歌唱形式多样,非常喜欢第二幕中特、伊的两重唱,终曲伊索尔德的《爱于死》一直是歌剧史上的经典曲目,音乐的主题是死亡,但却充满了升华感和精神的升腾,令人感受到爱的终极之巅和完美。

第三幕,特里斯坦忠实的男仆科尔文纳尔(Kurwenal)将他带回特里斯坦自己的城堡中,特里斯坦在昏迷中产生幻觉,盼望与伊索尔德重逢,此时伊索尔德的船正在驶向特里斯坦的城堡。伊索尔德终于赶到,但痛苦无比的特里斯坦终因不支死在她的怀中。随即,第二首船也到达,那是马克国王带着一队人前来,目的是告知特里斯坦他已经决定成全两位恋人,可惜为时已晚。一片混乱中,男仆科尔文纳尔在国王还未来得及解释来意之前,就为了给主人报仇刺死了随同国王一起来的麦罗特,自己也受伤而死。一片混乱中,处于幻觉状态的伊索尔德此时唱出了那段著名的《爱于死》(Liebestod),然后倒在特里斯坦的身边共赴黄泉。

专辑曲目:
01. Schubert Symphony No.8 in B minor D.759 "Unfinished" - I.Allegro moderato   [0:13:56.00]
02. Schubert Symphony No.8 in B minor D.759 "Unfinished" - II.Allegro con moto   [0:10:49.00]
03. Brahms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98 - I. Allegro nontroppo   [0:12:54.00]
04. Brahms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98 - II. Andantemoderato   [0:11:24.00]
05. Brahms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98 - III. Allegro giocoso -Poco meno presto - Tempo I   [0:06:09.00]
06. Brahms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98 - IV. Allegro energico epassionato - Piu allegro   [0:09:26.00]
07. Wagner Tristan und Isolde - Act 3 Scene 3 "Tod und Holle"(Staatskapelle Dresden)   [0:07:34.09]
08. Wagner Tristan und Isolde - Act 3 Scene 3 "Mild und leise wieer lachelt" (Staatskapelle Dresden)   [0:07:26.65]


下载地址:


【古典音乐】卡洛斯·克莱伯《舒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作品》 2004[FLAC+CUE整轨].zip: https://url27.ctfile.com/f/9388027-553408562-5b7aa1 (访问密码:559675)

 纯音乐
 https://n802.com/d/9388027-30247851-00a191
(访问密码:559675)


全新大碟